颅内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内腔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瘤状突出,多在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它是一种较为常见又十分凶险的脑血管病变,是造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首位病因,可因破裂出血造成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甚至威胁生命,被称为颅内“不定时炸弹”。
莫名头痛 竟查出颅内动脉瘤
患者吴某(化名),女性,52岁,一个多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头痛,因病情持续加重于近期来院就诊。患者主诉,头颅双侧呈较明显的搏动性钝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好转,还时而伴有头晕、眼球发胀等表现。
神经内科5A病区孔祥玉医生于门诊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了解到其有高血压病史,日常生活作息不太规律,时常熬夜。门诊查体,无肢体活动、精神意识、视觉听觉等明显神经功能障碍。
然而,在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影像学检查时,MRA提示左侧颈内动脉C6段动脉瘤可能,需进一步完善检查。
▲ DSA检查影像
患者收治入院后,孔祥玉医生一边做好疾病科普宣教,一边安抚患者紧张恐慌的情绪。为尽快明确诊断和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在明确告知风险并获得患者同意后,由医院神经外科6A病区于耀宇主任为患者进行DSA脑血管造影检查。于主任介绍,颅内动脉瘤目前主要通过脑血管CTA、MRA和DSA等血管成像技术来发现,其中,三维脑血管造影(3D-DSA)是脑血管病精准诊断的“金标准”,可为医生判断动脉瘤所处位置、形态、大小等提供依据,常用于动脉瘤的最终确诊和介入治疗。
DSA检查结果显示,该动脉瘤位于左侧颈内动脉C6段,余血管未见明显狭窄。颈内动脉C6段属于眼段,位置在眼球的后部,主要供应眼部的血流循环。该部位动脉瘤可因压迫重要血管神经,引起头痛头晕、视觉障碍等相关症状。一旦发生破裂出血,可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较为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拆除“不定时炸弹”
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后果十分严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动脉瘤第一次破裂致残致死率约为30~40%。约有40~60%的患者,动脉瘤在出血后一个月内再次发生破裂,第二次破裂后致残致死率则高达60~80%,故而又被称为颅内“不定时炸弹”。
根据《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动脉瘤一旦破裂,应尽早手术治疗;关于症状性未破裂动脉瘤,不论动脉瘤的大小,只要引起相关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都应积极手术治疗。
对于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治疗原则是防止瘤体破裂和出血,通常采取开颅夹闭和介入栓塞两种方式。
近年来,血流导向装置技术在国际及国内大型神经介入中心逐渐开展,它是通过提高支架的金属覆盖率将原本向动脉瘤内的冲击血流导向远端正常血管内,实现动脉瘤颈部的“血流重构”,降低动脉瘤局部的切应力和冲击力。
经过对患者病情开展严格评估讨论,在明确指征,排除手术禁忌并获得患者家属同意后,由医院神经外科6A病区于耀宇主任医生团队为患者进行血管导向装置(Pipeline)置入术,通过置入高金属覆盖率的密网孔支架,显著减少动脉瘤内血流,促进瘤囊缩小,同时又不影响穿支血管通畅,从而拆除“不定时炸弹”。
▲ 患者安返普通病房
目前,患者已平稳度过术后观察期,安返神经内科5A病区普通病房进一步接受康复治疗。
没有症状?这些人群建议定期检查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一项研究数据指出,在我国35~75岁的成年人中,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总患病率高达7.0%。而大多数动脉瘤破裂前无任何征兆,只有少数患者在破裂前出现头痛、眼睑下垂等症状,这就导致患者往往在动脉瘤破裂后,才到医院就诊,给救治工作带来困难,还大大增加了致残致死的风险。
为此,于耀宇主任建议,40岁及以上,以及有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瘤家族遗传史的人群,最好定期开展脑血管专项筛查,通过做CTA、MRA等无创性检查,可提前发现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早期诊断,评估其破裂风险,及时进行干预。
▲ 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要减少诱发动脉瘤形成和破裂的因素。改变现有的不良生活习惯,比如吸烟、嗜酒、高脂饮食、熬夜以及缺乏运动等。同时还要尽量减少劳累、情绪激动、便秘、熬夜等导致动脉瘤破裂的诱因。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此文章仅作为临床学术研究、学术交流使用!
上一篇:小穿刺 大作为——我院成功开展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 下一篇:脑外伤昏迷命悬一线 脑机接口评估重燃生命希望高血糖会增加卒中的发生风险,一项对102项前瞻性研究的荟萃分析...【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