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七月,就已经进入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三伏天也已到来,今年三伏天共30天,初伏为7月12日-7月21日,中伏为7月22日-8月10日,末伏为8月11日-8月20日,每伏各10天。在这样酷暑难耐的季节里,中老年人更应具备一定的养生保健意识与知识来调整机体功能。
《黄帝内经》是传统中医经典四大著作之一,其中不少内容都体现了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思想。在《四气调神大论》这一篇章中就有不少可供我们借鉴的养生保健知识:“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也就是说在夏季这个草木茂盛、孕育果实的季节里,高温、高湿,昼长夜短,人们应当适应自然适当地晚睡早起,建议10点左右入睡,早晨5-6点起床,保证充足与良好的睡眠。
该出汗时要出汗,这是机体正常的排泄机制,切莫贪凉饮冷,长时间吹空调、吃冷饮,最好将空调温度调在26-28度之间,不要对着风口吹,以免风邪入侵,引起感冒、咳嗽。
喝水、吃水果等也应少吃冰镇的,应尽量以室温或温的为主,减少油腻与甜食的摄入,以免寒与湿伤及脾胃,影响胃口与消化,可以吃些开胃的、解暑利湿的食物如山楂、薏苡仁、茯苓、百合、莲子、冬瓜等。
要适当地疏解情绪,心平静气,保持心情愉悦,中医认为情志对于疾病也有很大的影响,情志调畅,肝的疏泄功能才能很好地发挥;注意顺应夏季向外发散的特性,调护好自己,才不至于在秋冬引发疾病。
《四气调神大论》中还提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夏季阳气都向外升发,体内则相对不足,为了接下来过秋冬做储备,人们应该适当地补养阳气。
中老年人相对来说阳气则弱些,更应注意调养。此话怎讲呢?我们中医常说小儿为“纯阳之体”,当然这并不代表小儿只是有充足的阳气,而全无阴气,只是相对而言,其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所以小儿不怕冷,动不动就一身汗,生病也容易发烧,这是正气足能够抵御邪气的表现。
《上古天真论》这一篇中提到:“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男子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也就是说女子在七七四十九岁、男子在七八五十六岁左右肾气便开始衰退,无论是容貌、体力、生育能力、体质状况等更方面机能都大不如前,渐渐走下坡路,此时与儿时那“纯阳之体”已不具可比性,阳气已慢慢减少,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中老年人比较怕冷,穿衣比较多的原因,缺乏了阳气的保护,人则更容易生病。
此时则应适当地调养以补充阳气,包括前面所述少食生冷,避免长时间处于寒湿环境,注意保暖,也可以适当地采用一些中医治法,包括在背部膀胱经拔火罐以散寒祛瘀,在中脘、关元、足三里等穴位做艾灸以温经通络,进行穴位敷贴以冬病夏治等等,当然必须去正规的医疗机构在医生的帮助与指导下来做,这也有利于我们对于阳气的护养。
《上古天真论》中还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因此对于中老年人要想健康长寿,理应顺应自然,饮食节制,起居有常,劳逸结合,情志调畅,才能更好地安享晚年。
注:本文为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中医科医师赵宇兰硕士特别撰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上一篇:注意!心血管病的先兆现象都有哪些? 下一篇:高能预警!!!盛夏三伏天,当心三叉神经痛夺走你的健康不断探索,砥砺前行,致力全民脑健康!...【详细】